-
半路出家
【拼音】bàn lù chū jiā 【成语故事】宋朝皇帝在昊天寺上香敬佛遇辽兵围困,杨令公率七个儿子前来救驾,其中三个儿子战亡,一个下落不明。后在伐辽战争中遭元帅潘仁美陷害,杨家只杨六郎幸存,在归途中,杨五郎因当年战败出家当和尚挺身......
-
功亏一篑
【拼音】gōng kuī yī kuì 【成语故事】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,各地诸侯纷纷朝贡给他。太保召公对周武王说:“他们把珍宝、玉器贡献给你,你也要封赏他们,治理国家要时刻思想自己的德行,大德从小德积累起来的,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的。”周......
-
击壤而歌
【拼音】jī rǎng ér gē 【成语故事】上古时期,帝尧治国50年,他十分虚心,不敢自信自满,经常穿上平民的服装,亲自到民间察访,了解自己政绩的好坏,在康衢见到一个老人吃饱饭在玩抛石子游戏,并唱道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;凿井而饮......
-
兵无常势
【拼音】bīng wú cháng shì 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孙武把自己的用兵方法写成一部书《孙子兵法》,他的名言为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......
-
党同伐异
【拼音】dǎng tóng fá yì 【成语故事】西汉时期,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学的五经博士。到汉宣帝时由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。讨论中,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......
-
举案齐眉
【注音】jǔ àn qí méi 【成语故事】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,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,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,到霸陵山区隐居,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。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,眉来眼去,夫妻十......
-
举一反三
读音:jǔyīfǎnsān 解释:反: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。比喻善于学习,能够由此及彼。 出处: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 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 示例:清·吴趼人《二十......
-
不过是只麻雀俄罗斯
我打猎回来,走上花园的小径。我的狗跑在我的前头。 突然他慢了下来,开始缓步走着,好像嗅到了什么东西。我向小径上青去,看见了一只黄嘴边的小麻雀,低垂着小小的脑袋,它是从巢里掉下来的——一阵强风正在摇晃着小径两边的白桦衬——躺在那儿,无能......
-
不足回旋
【注音】bù zú huí xuán 【成语故事】汉景帝时期,景帝设宴招待各地来朝见的诸侯,并让大家跳舞庆贺,来自长沙的定王舞得很别扭,别人取笑他。景帝问他是不是不会舞蹈,他说国小地窄,不足回旋。景帝明白他的意思,就把武陵、零陵、桂阳......
-
不舞之鹤
【拼音】bù wǔ zhī hè 【成语故事】西晋时期,尚书左仆射羊祜家里养了一只白色的丹顶鹤,他十分喜欢这只鹤。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,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,客人前去观看,鹤因为有生人在场,怎么也不起舞,让客失所望,说这是一只......
-
不自量力
春秋时期,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,一个是郑国,一个是息国。公元前712年,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。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;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,军力也要弱得多。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。 事后,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......
-
不知所云
【拼音】bù zhī suǒ yún 【典故】临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 【释义】云:说。不知道说得是些么。形容说话内容混乱,无法理解。 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表示不知道说什么 【近义词】不得要领、语无伦次、......
-
不相为谋
【拼音】bù xiāng wéi móu 【成语故事】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周游列国碰壁后,在冉求的帮助下,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,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,没有重用他。他认为与季康子是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于是闲居起来,专心著述,编辑整理《......
-
不教而诛
【注音】bù jiào ér zhū 【成语故事】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,孔子答道只须尊奉“五种美德”,除掉“四种恶政”就可以。其中“四恶政”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,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,这就是虐。其次上暴、贼及......
-
不念旧恶
【注音】bù niàn jiù è 【成语故事】东汉末年,曹操为了大业,不计私怨,不念旧恶,受到众将的拥护。例如董卓的部将张绣背叛曹操并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,去投降刘表。三年后张绣投降曹操,曹操并没杀他,而给他封了侯。像这样的例子有魏钟......